越茶博物馆之越茶简史篇⑤:当代篇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越茶博物馆之越茶简史篇⑤:当代篇

(1950年中国茶业公司制茶干部训练班合影,绍兴茶厂、平水茶厂、三界茶厂派员出席)

1.茶业恢复发展(1949~1965)

绍兴县(2013年底撤县设柯桥区)是平水茶的主产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对茶叶实施了较为严格的地域限制措施,从此茶叶的县域发展特征十分明显。

1950年以后,茶叶生产经历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这样的组织起来的过程。通过组织建立茶叶初制所,促进了加工机械的应用,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1958年起,队为基础的茶园管理和集体初制加工(初制茶厂)模式延续了30年左右。

茶叶的收购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国家和私营企业联购,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国家统一收购及20世纪60年代后的派购这样一个过程。

1949年底,浙江省土产公司在绍兴城区观桥河沿筹建国营绍兴茶厂,几经建、并后,从1956年1月开始实行茶叶全业公私合营,城区原有几家私营茶厂并入国营绍兴茶厂。从此,绍兴县及邻县的部分精制茶,均由绍兴茶厂独家精制加工。

(1954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浙江省委书记谭启龙的陪同下视察东湖农场并小憩品茗)

(绍兴县上旺大队八把锄头开荒山)

2.茶业快速发展(1966~1976)

1966年至1976 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浙江的大寨”——红山公社上旺大队成为茶叶生产发展的样板,在客观上有力地带动了绍兴县茶叶生产的发展。

全县茶区以上旺为榜样,引进茶树良种,发展等高条播和密植茶园,建设专业茶园,大规模进行茶园砌坎保土,推广养牧积肥、冬施土杂肥、茶园套种绿肥和加强茶树植保等技术措施,茶园管理的整体水平上了新台阶。

其时,绍兴的著名茶场还有越联、平阳、龙虎山、东风坪、里木栅、攒宫茶场等。1976年,绍兴县茶园总面积达8.62万亩,茶叶总产量57620担(2881吨),被列入全国茶叶生产重点县。这一时期全县茶叶出口稳定增长。

绍兴茶厂1966 年外销茶叶2080吨(包括加工外地调人),其中红、绿茶约各占50%;到1970年,出口珠茶2385吨。1971年到1976年,平均年出口茶叶4790吨,比1966年增长1倍多。

1973年4月,绍兴县对外贸易公司成立后,开始经营部分茶叶出口。

(上旺茶厂制茶车间)

(1980年6月18日,省计经委批准绍兴县上旺精制茶厂性质公社联办)

3.茶业改革发展(1977~1997)

改革开放以后,茶叶的生产关系发生重大调整,经营体制发生重大变革。打破“大锅饭”,建立生产责任制,茶园承包到户;茶叶放开经营,自营出口,建立茶叶加工企业,开展承包经营,企业转制。

1986年绍兴县茶叶生产者协会成立后,有效开展茶叶产销服务,促进茶叶多口岸外销。

1993年,东方红茶场与日本大石茶园株式会社合资创办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产品全部出口日本。此后,茶叶精制和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1996 年茶叶出口规模突破万吨,达1.05万吨,出口值首次超亿元,达到14493万元。

(御茶村)

(机械化采茶)

4.茶业转型发展(1998~2019)

1998年开始,绍兴县出台了良种茶园发展、良种苗圃和推广名优茶机械等方面的财政扶持政策,加快了名优茶发展。茶产业在市场引导下由传统的数量型向以名优茶为主导的效益型全面转型提升。至2005年全县名优茶以29.5%的产量创造80.7%的产值,确立了在全县茶产业中的主导地位。此后,绍兴县的名优茶在总产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产量的30%左右、产值的80%以上。这一时期在政策支持下茶树无性系良种快速发展。到2016年全区累计发展的无性系良种茶园超过5万亩。2002年、2004年和2011年绍兴县三次被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工作先进县。

2010年绍兴县确定“平水日铸”茶为全县名优茶的主导品牌,县茶叶产业协会受让“日铸”商标。2012年初绍兴县平水日铸茶品牌管理服务中心成立,对平水日铸茶实行统一管理。

2016年12月绍兴市柯桥区南部茶叶产业集聚区正式列入全省第一批农业产业集聚区创建名单,到2020年底创建完成。

(日铸茶连续化生产线)

(平水日铸茶被授予“中华文化名茶”)

越茶博物馆

地址: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新平阳村666号日铸茶中心

(来源:平水日铸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